聖經文本的考究

李馬可牧師主講

這次,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研究聖經的可靠性,看看聖經所記載的是否真有其事,內容屬實,以及在歷史學上能否經得起驗證。

驗證聖經真僞的三大原則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書卷,有現代的,有古代的,而「歷史學」這一門學問是要研究這些典籍,特別是古籍的真僞。究竟它們的內容是史實,即真正發生過的事;還是杜撰的,只是人憑着想象力編造的。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本名爲《達文西密碼》的暢銷小說,這本小說嘗試以歷史的角度描繪涉及基督教的傳說和秘聞。然而,《達文西密碼》所記載的究竟是否真實?

無可否認,這本書的確十分暢銷,但內容的真偽不是靠暢銷與否來決定。

有些書記載的是史實,卻無人問津。正如許多人寧願看《三國演義》,也不看《三國誌》。後者記載的才是真正的歷史事件,但編寫得較爲沉悶;而前者作爲小說,則精彩多了,當中有精彩的對陣,過五關斬六將,繪形繪聲;可是,《三國演義》的內容是沒有史實作依據的,它只取了歷史的框架,再憑作者自己的想像力,穿插許多行雲駕霧的內容加以填充。

《達文西密碼》的情況就如《三國演義》,世上沒有歷史學者會接受《達文西密碼》所寫的是真實的,因為當中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歷史骨幹和取材以外,全部都是作者杜撰的。既然聖經也是一本歷史書籍,我們也應當從歷史學的角度作研究,看看它的真實性到底如何。

根據著名歷史學者桑德斯 (Chauncey Sanders)(1)提出,若要研究歷史書籍,特別是古籍的真確性,要從三方面作考證。只有同時通過這三方面的嚴格考核,才能確立一本歷史書籍的真確性。

[注 (1)桑德斯Chauncey Sander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ilitary History, The Air University, Maxwell Air Force Base, Montgomery, Alabama, U.S.A.]

這三方面包括:

一、文稿的真確性 (The Bibliographical Test)

二、內部證據 (The Internal Evidence Test)

三、外部證據 (The External Test)

這次我們會先針對「文稿的真確性」和「內部證據」作探討。

「文稿的真確性」是針對書籍現存的文稿方面的考證,也就是研究你手上的這一本書或文件,究竟是否真跡,與作者當初所寫的原稿的內容是否一致;還是內容經過後人的篡改或基於各種原因出現錯漏。

當確定文稿的真確性後,便要考證「內部證據」則是針對書籍內容本身的考證,也就是研究這份文件的內容是否前後一致,還是存在前後矛盾。

第三是要考證「外部證據」。當這三方面都能通過嚴格的考證,便能確定文稿的真確性。今天,我也想和大家從這三方面去鑑證聖經的真偽。

和所有的書籍一樣,聖經的真偽不能只憑「感覺」辨別。許多事情雖「看似」合情合理;但細心研究,會發現當中錯漏百出,就如《達文西密碼》。作者言之鑿鑿,內容涵蓋「聖杯」和「騎士團」,描述得有板有眼,一些人因此就被說服,認爲這些都是歷史的真相。

許多人作判斷都只憑感覺,卻不知道感覺往往只會帶來偏頗的結論。要分辨事物的真僞,不能單靠主觀感受,而是要透過客觀和嚴謹的分析和驗證。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桑德斯提出的這三個標準,一探聖經內容的真僞。

聖經的文稿的真確性

桑德斯提出的第一個標準是「文稿的真確性」。現存的所有古籍,包括我們手中的印刷本,以至保存在博物館內的典藏,絕大部分都不是作者親手所寫的原著,而是歷代流傳至今的複製品。

你可以輕鬆從圖書館或書店找到一本儒家經典《論語》,但這百分百不是當年孔子的弟子親手所寫的那一份書卷。事實上,即使在博物館裡所展示的《論語》,也不是當年門生所寫的文件。因爲原著早就因爲戰爭、環境改變,以及種種人爲原因而遺失或被破壞了。

今天普羅大眾能接觸到的《論語》是書商出版的印刷本,但在更早的時期,特別是印刷技術尚未成熟的時期,書籍的傳播和傳承是單靠人手抄寫而成的。古人會用紙和筆把作者的原著抄寫下來,後人又把抄寫本的內容抄寫下來,如是一代接一代,經歷許多年,就把當初書籍的內容傳下來了。

這些依靠人手記錄下來的複製本被稱爲「手抄本」。基本上,所有古代文獻的原著手稿都不可能存留至今,包括中國的《論語》、《史記》,以至西方的《古羅馬史》等。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擁有的古代文獻,只是手抄本或複製品。

所以,研究歷史的第一步,是要確定你手上的複製品是否與原著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你研究的只是複製品,而非原著,這樣意義就不大了。

這一方面的研究,聖經在所有古籍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因爲在手抄本的數量上,以及手抄本和原著的著書年份的接近性上,沒有任何一本古籍,不論東方或西方,可以比得上聖經。因此,單從手抄本的質與量看來,聖經的可信度比任何古籍還要高。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爲聖經是不可信的,那所有古籍都不可信。如果連聖經的記載也不準確,就代表所有典籍的記載都不能作準。如此一來,研究歷史就是徒勞了,因爲那些手抄本數量、證據比聖經更少的書籍,如論語,史記等,就更加不可信了。

在此我準備了一些古文獻的著書年份資料,當中包括凱撒的戰爭紀錄,以及帕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這些書是在不同年代寫成的,根據研究,有些是在公元前一百年,也有公元後數十年至一百年寫成,最古老的可追溯至公元前四百至五百年。當然,這些古籍的原著已經遺失,現存的只有手抄本。

在這些古籍中,現存最古老的抄本是在公元後九百至一千一百年寫成。我們可看見原著著書日期,與現存該書最古老的手抄本成書的日期,當中經歷的時間距離 (Time Span)平均有一千年之久。也就是說,你手上的手抄本是原著出版一千年後才出現的。

問題是,兩者整整相距一千年,而這些抄本只是用人手抄寫,要抄多少遍,要傳多少代,才能把原著的內容傳承下來呢?或許需要經歷二十代。

這聽起來多麼不可靠。想像一下,即使用複印機複印一份文件,複印後把複印本再複印一次,重複二十次,最後再看看最終的複印本,你會發現許多地方都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識了。更何況古時沒有複印機,沒有電腦,不能把文件存在硬碟、光盤裡,只能靠手抄本把文獻一代一代地傳下來。誰能確保當中沒有什麼遺漏和出錯呢?

除了原著與手抄本的成書時間距離,手抄本的數量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有關凱撒戰爭歷史的古籍手抄本,現存只有十份,至於其他古籍,多的達一至二百份,少的則連十份抄本也沒有,可說是寥寥可數。

而《聖經》的新約作為多作者合著的古籍,所有書卷整全成書的時間約於公元後一百年。眾書卷中最著名的四福音書,內容以記載耶穌的生平爲主,而耶穌生活在公元後三十年間 (2)。

[注 (2)傳統上,耶穌的誕生年份是0 AD,是公元前及公元後的分界。AD是拉丁文的「主之後」。實際上,耶穌並非出生於0 AD,這是前人在計算上犯下的輕微錯誤。經過歷史家重新鑑證和計算後,得出一個更為準確的年份:耶穌是在公元前5至6年出生。]

經過考古學家進行紙質鑑定,證實新約現存最古老的手抄本是在公元後四百年之前寫成,也就是最古老的新約手抄本與原著成書的時間相距僅三百年。對比其他相距近一千年的古籍,新約手抄本在與原著的成書時間接近性上遙遙領先。

有關新約現存手抄本的數目方面,以原文希臘文寫成的手抄本至少有四千份。四千份的新約手抄本對比其他古籍,只有一百份,或十份,或七份手抄本,數目上可說是天壤之別,不可相提並論。

要驗證手抄本的可靠性,可以在多份手抄本間進行對比,尋找當中相容及不相容的內容。相容的內容越多,或不相容的內容越少,手抄本與原著相符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手抄本的數目越多,年代越久遠,那接近原著的可能性便越大。如果只有三份手抄本,若其中一本出現差異,也不容易靠統計和分析得出該差異是趨向正確還是趨向錯誤。只有量多,才有比較的根基。

而手抄本的日期越古老,所經歷的過渡期越短,當中所產生的人爲錯誤往往越少,原著和手抄本的一致性也會越高。

當這些數量龐大的手抄本互相比對後,若發現內容一致,沒有衝突,那它們與原著相符的可能性就相當大了,因爲它們極可能是指向同一份參考文獻,也就是原著。

聖經不單在時間接近度和手抄本數目上遠超其他古籍,其手抄本的準確程度也令人驚訝。

除聖經以外,現存手抄本最多的古籍是《伊利亞特》 (Iliad),爲著名詩人荷馬所著的希臘史詩。「伊利亞特」是一個古希臘城邦的名字,它另有一個更廣爲人知的別稱爲「特洛伊」 (Troy)。這本書記載了在這個城市裡發生的一場大屠殺,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這本書共有六百四十三份手抄本,雖然比《聖經》新約有四千份手抄本還差很遠,但已相對比較接近。

既然有這麼多的手抄本,裡面的內容也較容易鑑證。書籍的篇幅長度方面,《伊利亞特》約有一萬五千行,《聖經》新約有近二萬行,頗爲接近。

比較《聖經》新約的四千份抄本,查看這些抄本之間的記載有沒有不一致的情況後,發現在這二萬行裡,只有四十行的內容未能被確認,也就是只有這四十行被懷疑是否與原著相符。

而在《伊利亞特》的一萬五千行裡,共有七百六十四行被質疑。四十對比七百六十四,這麼一比較就馬上知道兩者在可信度及準確程度上相差多遠。更不要說《聖經》新約的行數比《伊利亞特》多五千行,也就是說聖經的準確程度比《伊利亞特》高上二十倍。

再看看古印度巨著《摩訶婆羅多》 (Mahabharata),這是一本極長的書卷,共有二十五萬行,是《聖經》新約的十二倍。而這本書的手抄本被質疑之處達二萬六千行,也就是約十分之一的內容是不被確認的,比率十分高。對比之下,聖經手抄本的準確率極高。

那麼《聖經》舊約又如何呢?它也一樣可信嗎?舊約與新約不同,它沒有新約這麽多的抄本,也不像新約般,有這麽接近原著成書年份的手抄本。因爲舊約的著書年代比新約更早,新約已算是古籍,舊約則比新約更古老,因此更少的手抄本能存留下來。

《聖經》舊約的所有書卷整全的成書時間爲公元前四百年,比新約成書年份早約五百年,原著由希伯來文寫成。一般而言,我們手上所用的中文聖經是從英文聖經翻譯而來,而英文聖經則是根據舊約的原文,即希伯來文翻譯而成。

英文版聖經是根據舊約現存最早的手抄本翻譯的,這本手抄本被稱爲「馬索拉文本」 (Masoretic Text),簡稱MT,成書於公元後九百年,距離公元前四百年成書的原著相距一千三百年。

《聖經》舊約與剛才舉例的古籍也差不多,原著與現存最古老的手抄本成書時間相距約一千年。估計由於戰爭等原因,許多同期或更早期的古籍的手抄本都已被銷毀,導致《聖經》舊約的手抄本與原著相距的成書時間也和普通古籍差不多。

死海古卷證明舊約文稿的真確性

這樣看來,舊約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證據,能證實其文本的可信性和準確性。

但事情並非在此結束,神在這一個世紀,特別給人們一個史無前例的考古發現,這是一個關於聖經的考古發現。

這個考古發現誕生於中東,以色列死海以西附近的山上。我早在十年前與太太到訪過那處,那是南部沙漠的起端,接近沙漠地帶。「沙漠」並非指撒哈拉沙漠那樣平坦的沙地,而是所謂的「曠野」。那裏地勢起伏,有許多形狀各異的山丘,有些是啡色的,也有黑色的;但無論長什麼樣子,盡是寸草不生,這就是這一帶的地貌特色。

在那處的山頭上,常會看見許多大大小小的山洞。那裡的岩石較容易被風雨侵蝕,經過許多年日的沖刷,形成了這些洞穴。曠野雖然寸草不生,但這一區臨近曠野與草原的交接點,山上光禿禿,山下相距沒多遠卻長出植物,所以偶爾也會有牧羊人在那處放羊。

1947年,一個遊牧民族的牧羊人在那裡放牧,發現丟失一隻羊,就在附近的山中尋找。當他走進山區時,看見許多山洞,心想或許羊失足掉進洞裡了。他就撿了些碎石往洞裡面丟,看羊被擊中後會否叫,或往洞口走避。牧羊童一丟,突然聽見「乒乓!」的聲響,像瓦器被砸碎的聲音。他就爬進山洞裡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當他鑽進去後,只見面前擺放着一個個瓦器。他看見那個被打破的瓦器碎片中,藏有一卷卷皮卷。這些皮卷被發掘後,就成爲了很著名的「死海古卷」 (Dead Sea Scroll)。因此,1947年也成爲現代考古學,特別是在古文獻的發現上,最偉大和最具記念價值的一年。

這些器皿被發現時都是密封的,加上死海附近一帶獨特的氣候,使這些皮卷保存了整整一千九百年,直到近代發掘出來仍頗完整。其中當然有一定程度的破損或碎裂,但經過拼湊後,仍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訊。

這發現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當這些古卷剛被牧羊人發現時,他並不認識這些古卷的歷史價值和內容,但他也知道這是古董。所以沒有置之不理,遂在市場上販賣。

輾轉之下,這些卷軸的其中五卷被一個以色列大主教買下,另外三卷則落在希伯來大學的教授手裏。這以色列主教雖不認識希伯來文,但能分辨出卷軸以希伯來文書寫,就向耶路撒冷城的研究中心求助。中心主任查看古卷,將其以照片形式記錄下來,並發現這些是聖經經卷。

其中一份卷軸記載了《以賽亞書》,這是舊約中第二長的書卷,而該卷軸寬十吋,長二十四呎,就如一匹布那麼長,所以中心人員不得不分許多段來進行拍攝,再把影像資料和部分真跡傳給希伯來大學的教授及考古學家作鑑證。其後,考古學家興奮地向世界宣佈,他們找到這個世紀最偉大的發現,這些記載了《聖經》舊約經文的羊皮卷,是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後約一百年的遺物。詳情可參考死海古卷的官方網頁:https://www.deadseascrolls.org.il/learn-about-the-scrolls/introduction

還記得之前所說的嗎?本來《聖經》舊約現存最古老的手抄卷是在公元後九百年寫成的,而現在「死海古卷」被鑑定為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後約一百年的遺物,也就是說,這個考古發現把《聖經》舊約最早手抄本的年代,整整提前了一千年有多 (若以公元前三百年計算,便是提前了一千二百年)。

這個偉大的發現令人振奮。研究不斷持續下去,最終考古學家在發現古卷的山洞附近找到共十一個山洞存有類似的器皿,裏面同樣收藏著聖經卷軸。

根據推測,這些卷軸是當時一個以色列組織收藏在庫姆蘭 (Qumran)的。該組織由虔誠的宗教人士組成,由於當年正值戰亂,他們就把經卷收藏在瓦器裡,又放在山洞中,希望能夠保存這些經書。他們的確如願以償,這些經卷真的保存了超過二千年,直到今天才被人發現。而這次考古共發掘出數萬張皮卷手稿,共有九百多卷經卷,數目龐大。

以色列政府為紀念這次大發現,成立了一所巨型的博物館,外形正如裝載「死海古卷」的瓦器的蓋子,名爲「Shrine of the Book」,「The Book」指的是聖經,正如在英語中聖經被稱爲「Bible」,其直譯就是「書」,這意思是指「聖經就是那書」。

自此,《聖經》舊約手抄本的地位也完全提升了;最古老的手抄本和原著成書年份的時間相距由一千三百年,大大縮短至五百年,甚至只有一百年,與原著的成書年份極之接近。

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歷史學家把「死海古卷」和「馬索拉文本」,這兩本相距一千二百年的手抄本的內容進行對照後,竟發現兩者大致相同,沒有什麼差異。

要做到如此精準,難度相當高。兩份手抄本相距一千二百年,即是最少要經過二十代的抄寫,當中卻沒什麼錯誤或遺漏,可以說準確程度比複印機還要高。

以一章十分重要的經文,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爲例,這篇經文共有一百六十六個希伯來文字。將「馬索拉文本」與「死海古卷」逐字比較,發現只有一個字是不同的。因此,這一章的錯誤率少於百分之一。而且這個字是一個只由三個字母組成、不是非常重要的字。這就是使歷史學家感到驚奇的地方,這些抄經的人憑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嚴謹態度來進行抄寫。

你可以嘗試選一篇文章抄寫,並按照上一份手抄本再作抄寫,重複二十次,最後將第二十份和原著對照,看看相差多遠。

這接近完美的準確度,要歸功於以色列人對聖經的尊重。以色列人把抄寫聖經視爲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以致他們以絕對嚴謹的態度全力以赴。古語有云馬有失蹄,即使憑着多認真的態度抄寫,也難免出錯。所以抄經者也爲自己訂立許多條例和標準,管制整個抄寫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確保抄寫準確無誤。

比方說,每一行的字母數目不可多,不可少,要剛好三十個;這使內容整齊,一目瞭然。每一段的行數要在四十八和六十之間,不可超過六十行,也不可少於四十八行。抄寫員不可憑記憶寫下任何一個字母,只有在他親眼看見那個字母的情況下才能寫下去。這與一般人的習慣完全不同,我們抄寫時往往只看最前的數個字母,後面就順著記憶補充,特別是對於那些自己特別熟悉的文章。以色列人用一輩子看聖經,對聖經可說是瞭如指掌,但他們仍強迫自己不用記憶,要眼看為實,因爲記憶難免出錯。

完成抄寫後,以色列人也運用一套既嚴謹,又複雜的系統去查核錯漏,令人目瞪口呆。今天我們可以用電腦輕鬆核對文章,以色列人也用類似的方法,卻是用人手執行。

核對的方法包括,計算每卷經書的每一個字母,在兩份抄本中分別出現多少次,確保次數相同;一個字母查明正確後,就到下一個字母,每個字母逐一核對,確保內容沒多沒少。同時,也要核對每一卷書正中央的字母是什麼字母,正中央的詞語又是什麼詞語,這樣能確保字句沒有因爲抄寫錯誤而移位。這多方面的測試,使手抄本的準確度大大提升。

抄寫員若在檢驗過程中發現有問題,即使只是一個字母寫錯,也會立刻把整卷手抄本焚毀。可見以色列人對抄寫聖經是何等地嚴謹。想想一本聖經要花多少年日才能抄成,單單因爲一個小小的錯漏而前功盡棄,在我們看來似乎過於激進。但你要知道,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錯誤,累計起來也會成爲大錯。如果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每一代的抄寫,都差一個字母,最終會使聖經面目全非,所以他們才會如此嚴格。

這就是聖經比任何古籍都要準確的原因,因為常人不會懷着像猶太人對聖經般的態度和方法來抄寫他們的典籍,他們沒有像猶太人對聖經般的尊重。因為猶太人知道聖經是神的話語,如果在神的話語上出一丁點錯,必會對世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影響國家的命運,以至人的生命。

所以,我們今天能閱讀聖經,是經歷了無數前人嘔心瀝血而作成的。因爲他們的努力、嚴謹,以及對神的尊重,聖經才能如此準確和完整地保存下來。

無論是新約還是舊約,在歷世歷代都經過許多角度的剖析。至今甚至用最先進的科學和技術作鑑證,聖經仍然屹立不倒,其真確性可說是無容置疑。所有歷史學的鑑證方法用在聖經上,都一一通過。

比起聖經,《達文西密碼》若接受同樣程度的鑑證,早就體無完膚了,因爲它的內容全然經不起考證。作者固然花了很多功夫來研究歷史背景,也處心積慮把這些研究湊合成書,期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融入歷史框架。但世上沒有任何學者會承認《達文西密碼》的內容屬實,因為它與史實大相徑庭。

當然,作者本人也把該書歸類爲為「文學」。可是許多人閱讀時都不知道這只是一本小說。作者也親自聲明,他寫的不是歷史。不過,正因爲他把小說仿造成一段歷史,這樣才有趣,才能大賣。

聖經的內部證據

文本的準確性表明我們所讀的聖經就是原著的聖經。可是,即使一本書多麼忠實地反映原著,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內容有多可信,多正確。聖經的內容有多可信,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因此,我們要從歷史學的另一個層次,「內部證據」 (Internal Evidence)來繼續了解。

內部證據可從數個方面探討。第一,是作者的身份。聖經中絕大部分的書卷都是由目擊證人的記載和口述寫成,這些內容的準確性是很高的。

新約包含不同書卷,當中的歷史書包括四本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福音書是由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四人所寫。當中,馬太和約翰都是耶穌十二門徒中的兩人,他們和耶穌一起生活,也是所記載的事的目擊證人。

對於一件事的真相,最可靠的證據肯定來自目擊證人。聽別人的口供,再記錄下來的,只能算是二手資料,二手資料經過人與人的傳遞和接收,準確度已打了折扣。但馬太和約翰都是親自與耶穌在一起的門徒,他們親眼看見他所做和所說的,就記錄下來,第一身證據的可靠性顯然比較高。

至於餘下的兩位福音書作者,都不是耶穌的門徒,他們甚至沒有親眼見過耶穌。馬可是根據十二門徒之一的彼得的口述而寫成《馬太福音》的,而路加則是靠自己的獨立搜查而寫成《路加福音》的。有人懷疑既然路加是靠自己的力量考證,那他所記載的怎會可信呢?但經過歷史學家對《路加福音》嚴謹的鑑別後,他們都稱路加為一流的史家。雖然他本身是名醫生,卻能與現今著名的歷史學家齊名。他的記載非常準確,研究和搜集的資料也相當細緻。因此,路加被評為「擁有超凡的歷史觸覺,是個天生寫歷史的人才。」

內部證據的第二方面,是成書時間和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聖經中記載耶穌生活在約公元後三十年,聖經成書,包括所有新約書卷寫成的時間是在公元後一百年之前,所以兩者只相距數十年,不多於七十年的時間。而《使徒行傳》記載了耶穌升天後有關教會的事,包括教會如何被建立、向外廣傳福音等,這些事發生在主耶穌升天後二、三十年間。即是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更加接近新約成書的年份。

也就是說,在新約成書時,耶穌的第一代門徒以及那些曾跟隨耶穌的人,曾參與、接觸過教會的群眾,他們還仍然在生。

單憑這一點,聖經的可靠性已大大提升。爲什麼?你聽說過《希特勒日記》嗎?早前曾有新聞刊登有人發現希特勒的日記的消息。希特勒離世已久,直到今天才聲稱發現屬於他的日記,要驗證其真實性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死無對證」。無論是希特勒本人,還是他的近身侍衛,都早已死光了。沒有證人,怎能驗證這本日記的真僞?更何況日記記錄的是最私人、貼身的事情,知道的人可說是絕少,也沒有什麼證據能驗證這些「秘聞」,誰能知道希特勒私下喜歡跳舞呢?

因此,「文獻著成和公開的時間」和「事件發生的時間」之間的時間差距越小,驗證文獻的真實性就越容易,文獻的可信度就越高,因爲有較多的人證和物證留下。相反,如果時間差距越大,留下的證據就越少,可信度就越低了。

要知道,福音書記載的大都是公開發生的事件,也就是在群眾中發生的事件。耶穌在人群面前所說的一字一句,所做的一舉一動,以至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是被許多群眾見證過的。而這些群眾大多在新約成書的時候仍然在生。

聖經中也曾提到這一方面,如在使徒行傳2章22節,彼得曾對以色列人說:「耶穌在你們中間行過的神蹟,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都是你們心知肚明的,不用我再特地告訴你們,因為你們都親耳聽過他說的話,親眼目睹他行的神蹟。」

當很多目擊證人都仍然在生時,聖經的作者們、門徒們,怎能作假呢?如果你寫的是虛謊的,馬上會被別人推翻和舉報。這也是爲什麼所有「秘聞」都是相隔許多年才被「公開」,因爲那時所有相關人士已全都死光,沒人能辨清真假,也就沒有人能輕易揭發當中的虛謊了。這就是《達文西密碼》所採取的技巧和策略,書中提及耶穌生兒育女,看似是驚天消息,但怎樣驗證呢?相距這麼多年才出現的理論,誰能提供證據支持呢?

但聖經的情況卻不一樣。門徒書寫聖經時,親眼見過耶穌的人仍然健在,請問誰敢編造虛假的內容?你若不老老實實把真相寫出來,馬上會有來自在場人士的反對:「關於你所寫的,我當時也在場,但我所見的和你所寫的不一樣,根本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你就要接受造謠的後果了。

我們不妨再看一節,哥林多前書15章4至6節,這是有關耶穌的復活,以及他向人顯現。按照這裡的記載,耶穌復活後,不但顯現給彼得和十二個使徒看,也顯現給五百名群眾觀看。整整五百人,即使事隔十多年,當中一些人已死去,但大部分人仍然在生。門徒記載時,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如此近,不可能胡說八道。

不但如此,當時《聖經》新約的背景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他被釘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人反對、憎恨他。耶穌死後,耶穌的門徒也受到很大的逼迫,被迫四處逃難,這說明當時到處都有基督的反對勢力。如果你是當時的聖經作者,且不談你所寫的內容是虛構的,即使你不是存心,只是在記載的過程中不謹慎,犯下一丁點的錯誤,也會立刻被批判,馬上成為眾矢之的。

聖經文獻成書的時間性限制了聖經作者不可隨意編造內容,因為當時到處都是反對基督的敵人。這也告訴我們聖經的內容是多麼準確和可靠,沒有一點偏差。

聖經的無可捏造的一致性

內部證據的第三方面,是全書的一致性。也就是看看書中有沒有自相矛盾之處。

法庭要尋找事件的真相,辨明犯人,除了用測謊機外,更主要是靠審核證人的口供,對證人進行盤問:「當時你身在哪裏?你站在什麼位置?你看到什麼?你聽見什麼?」再從多位證人的口供中,尋找一致之處和矛盾之處,證人所說的是真是假。如果所說的存在矛盾,證明當中必有虛謊之處。

特別是同時存在多位證人時,事實的真相更容易顯露出來。以前我任職中學老師時,一個學生在校裡做錯事,班上卻沒人承認。爲了找出那個犯錯的學生,我要求全班同學一個一個到我辦公室來,輪流「審問」。一個問完,就讓他回教室,讓風紀看守他,再問下一個。結果很快就得出答案。因爲每個同學都把真相說了出來,只剩下那犯錯的學生一人,沒人能與他串通。自知難以編造謊言,只能乖乖認錯了。

整本聖經包含舊約三十九卷書加上新約二十七卷書,合共六十六卷書。由約四十位作者合著而成,新約有九人,舊約大約有三十人。其中,一些作者寫了多於一卷書。

你曾聽說四十個作者合著一本書嗎?由三至四人合著一本書或許也很常見,但從沒聽說四十人合著一本書的。只是想像一下,已經能體會到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也就是說這四十人要一起密謀說:「不如我們一起來編造這個故事吧!」人多不一定好辦事,四十人合作編造一個故事,怎能保證沒有一個會露出馬腳?

難上加難的是,這四十人幾乎是互不相識的,因為他們大多生活在不同年代。最古老的作者是摩西,最後期的作者是保羅、約翰、路加等。摩西與保羅的年代相距近一千五百年,也就是保羅連摩西的玄孫也沒見過,他怎樣與摩西合謀?

以我國朝代計算,摩西大約生於商朝,保羅則生於後漢。商朝約有三百年,周朝約四百年,春秋戰國約五六百年,漢朝約二百年,之後才到後漢。看兩者之間隔了多少朝代!聖經的四十位的作者,就分佈在這一千五百年裡,各自在自己的時代編寫聖經。

更奇特的是,這四十位作者各自擁有截然不同的身分和職業,當中有一國之君、宰相、大臣、商人、祭師、教師、牧羊人、漁夫、醫生,可說各行各業包羅萬有。一般情況下,比如合著一份有關化學研究的論文,合著者往往都是化學家,有時候甚至同屬一個研究分支,才能作出深入、一致的結論。聖經作者人數眾多,且擁有不同的身份,來自不同的背景和時代。要合謀串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不但如此,許多聖經作者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為寫這本書的代價,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沒有合理且有力的原因的話,是不會隨意編寫這一本書的。

綜合看來,聖經的內部考證的可靠性非常強,因爲這本書的內容是無法事先串謀的。如果你是始作俑者,你怎能在每一個時代都找一個人來和你一起串謀呢?即使你事先寫好一封信,把信傳給下一代,告訴他如何替你繼續編寫書籍,你怎能肯定每一代都有人願意繼續按你的意思編寫,並且不將你的信件公諸於世呢?

現在我們知道由於諸多局限,聖經的內容是不可能事前串通的。即使如此,聖經的內容仍然是前後一致的。

我所說的「一致」不等於「相同」、「抄襲」。如果後期作者只是把前期作者的內容作轉錄,或作文學修飾的話,當然可以輕鬆達到一致。但事實是,每一個作者所寫的內容都不一樣,卻能互相呼應和緊密聯繫。

像是有關主耶穌降臨的預言,每一個舊約作者所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一些作者描寫耶穌的宗族,父親的世系,母親的世系;一些描寫耶穌的出生地點,出生時發生的事情;一些描寫他生平要做的事;一些描寫他被出賣的事件,以及死亡的方式。這一切內容雖然都是獨立的,但都恰好應驗在耶穌身上。雖當中相距超過一千年,但無論經過多少次檢驗,都是一致的。

而預言的應驗,也不可能是耶穌為了附和聖經、令預言實現而做的。因爲裏面許多的內容都不是人所能操控的。例如你不可以控制自己死亡的方式,除非是自殺。但耶穌並非自殺而死,他是被公審、判刑,以致死於刑罰下的。這一系列的程序都不是耶穌自己能操控的。

新約記載的事件完全應驗了舊約在上千年前的預言。一千五百年前,摩西已經預言耶穌的降臨,一千五百年後,耶穌果真降臨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預言能得以應驗,這世界沒有另外一本書像聖經般奇妙。前後一致,這就是聖經的內部證據。

一些宗教,像摩門教的教主及創始人約瑟夫・史密斯 (Joseph Smith)。他聲稱自己曾在一個山洞裡遇見天使,天使把一本書託付給他,這本書就成爲了現今摩門教的經書。除此以外,世上還有其他教主或「奇人」,他們編造一系列充滿神怪,具奇蹟性的事件,然後找數位見證人,一起簽署,以證明他們都見證了此事,事情就這樣成了。要密謀一件所謂的「奇蹟」,方法十分簡單,也很容易辦到。但沒有人能像耶穌一樣,應驗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預言,這是沒人能模仿的。試問你能否穿越到古代,找一個古人替你預言?

為耶穌作預言的,並不是耶穌當代的人。如果是當代的,他當然可以很容易地找不同的人來密謀,爲自己編造故事。但作這些預言的人,不是耶穌當代的,而是耶穌的先祖,有前一代的,兩代,三代,以至四十代的人為耶穌作預言。耶穌是不可能與這些見證人串通的。

相反,世上的教主找當代的人,甚至身邊認識的人來爲自己作證,證明自己是天命之子,這樣的見證有說服力嗎?

像統一教的教主文鮮明,不知從何時何地冒出,自稱救世主,要拯救世人。但問題是,我怎能確定你就是救世主呢?他當然可以自稱救世主,但也得有合理的人證和物證來證明你的確是那位救世主。

所以耶穌是獨一無二的。耶穌尚未出生,已有人在一千五百年前預言救世主要降臨;而在耶穌出生後,他的確應驗了聖經在一千五百年前提及到關於他的一切預言。這才是可信的。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耶穌不早點來到世上,非要等這麼久才來。這是因為耶穌需要被證明。如果耶穌老早就出生,突然來到人們面前,說:「我是耶穌,我是來拯救你們的救世主。」你是當時的人,你會怎麼想?你必定會叫他交出證據,證明他的身份以及他所說的一切。

如果自稱救世主不需要交出證據,那任何人都可以是救世主,包括你和我,因爲只不過是偽造身分罷了。所以耶穌出現時,一系列的證據已經預備好了,而且這些證據是完全不能被推翻的。這樣確鑿的證據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唯獨耶穌擁有。

這就是聖經的奇妙之處。神用一千五百年的時間,用了許多不同時代的人,像摩西、但以理、耶利米、以賽亞。這些先知都有各自獨特的領受、信息和預言,論到將來的彌賽亞。他們對耶穌的描述並不重複,每人透露一部分,最後拼湊起來就成爲一幅完整的圖畫:耶穌在哪裡出生,父母是怎樣,生平如何,死在哪裡,葬在哪裡,都清晰地記了下來。

誰能預言、控制自己出生的地方?沒人能夠做到,耶穌也做不到。某程度上,你可以決定自己死亡的方法和地點,例如自殺,你可決定從高樓一躍而下而死。但你不能選擇自己在哪裡出生。也因此,這就成爲了確實的證據,唯有耶穌才擁有這樣的證據。

可見,聖經的內部證據極其強大,內容具備完全的前後一致。

所以,我們跟從神,相信聖經,不是純粹看外表。看上去像是真的,聽起來不錯,這些只是主觀的感受,這樣的信仰是經不起考驗的。

神鼓勵我們認真地尋求他,所以他願意給我們客觀的證明。你若真心想追尋真相,神給你的證明絕對足夠告訴你聖經的內容是真實的,而他就是聖經所記載的那一位神。

當然,也有不少人無論看多少證據,卻仍然不信。因為他們早已決定不相信世上有神。既然不相信有神,那聖經的記載對他們來說肯定也是虛假、杜撰的。一些人甚至連證據也不看,就早早下結論否定聖經的真實性。他們不是從證據,客觀角度出發,而是從自己的立場,主觀角度出發。這就與聖經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