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地底下的牆
(看圖1地底下的牆)你以為這是一幅普通的牆。它以前是一幅牆,現在已經由頂到底完全埋藏在地底了。以前倒塌下來的建構物,後來的人不會花功夫去清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在瓦礫上面繼續建造就可以了。這是以前慣常的造法,一千數百年來都是如此。
(看圖2石塊與泥磚)圖中右邊是一幅牆。這些一塊一塊的是甚麼呢?是石塊。你留意到石塊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另外一面、左邊的則不同了,有沒有留意到?是四四方方很整齊的,這些並非石塊,而是用泥做的磚,非常人工化,使到每塊磚的尺寸都比較一致及平坦。
圖2:石塊與泥磚
在1950年完成了發掘之後,我們可以看見耶利哥城的遺址了。現在全耶利哥城一切所有的都是在地底下的。耶利哥城的建築是這樣的, (看圖3護土牆結構)你見到這幅牆很高。下面是土壤,要令土壤比較穩固,所以這裏鋪了石頭。作用就如我們現在經過山邊見到的護土牆一樣,讓石頭保護土壤以致不會流失。然後再在上面,用泥磚建更高的牆,那牆就較穩固了。
圖3:護土牆結構
城破後遺下不解之謎
在發掘遺蹟裏面,有幾點我們需要留意的。第一,他們把整座城發掘出來。發現了這些非常堅固的城牆,除了北面城牆的一部份外,全都倒塌下來。東面、南面、西面的泥磚牆全倒塌下去,就是剛才見到的泥磚牆,當中的石塊還在,但泥磚牆全倒塌了。這是很奇怪的現象。為甚麼我說很奇怪呢?一座城,若要成功地攻陷它,一般來說城破了,城牆的狀況是如何?有一些部份會倒塌,攻城士兵會打破幾個缺口,但沒有人需要把城牆全部拆毀的。要知道拆城牆是不容易的,要花很多時間的。古時不是放炸彈這麼簡單,通常只是弄破幾個缺口衝入去,就可以奪取整座城。沒有人會花長時間把城牆全部推倒下來。但在耶利哥他們竟發現東、南、西三面的城牆完全倒下,只剩下北面一部份的牆沒倒下。這就是發掘出來後,發現的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是一般的攻城不會出現的情況。這是第一點。
圖4:黏土器皿
第二,就是去看城裏面的情況,發現城裏還有很多屋的牆壁、地板。當然這些都是在泥土下面掘出來的,發現牆壁、地板,全部有被火燻黑過的痕跡。而且房屋裏有很多倒塌下來的磚頭、木材、還有不少家居器皿,而其中很大部份都有燒焦的痕跡。就證實了聖經所說, (約書亞記6:24)以色列人真的用火燒城,整個城被火燒毀掉。考古學者甚至發現在剩下來的一些家居器皿裏,雖然外面被燒焦了,當時他們通常用黏土做器皿,所以可以燒焦,但未必燒壞。 (看圖4黏土器皿)打開那些器皿,你猜發現了甚麼?發現裏面還有一些穀物。當然經過千多年了,已經變化了,但找出來的,仍然看到很多器皿盛載着穀物。
這些穀物有甚麼奇怪呢?穀物在當時來說,是一些很重要、很寶貴的東西。若你在當時去打仗,見到穀物,你會怎樣?一定會去搶奪,沒有人會留下一些穀物的,這些是糧食來的,在以前的社會食物是很寶貴的,故此是不會被留下來的,一定會被攻城的人搶掠的,除非神禁止他們去取,要他們全部燒毀一切,他們才不會拿走。你要明白,這些完全沒有被搶掠的穀物,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在戰爭中,敗的一方是不會留下任何穀物的。就算是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攻打蘇聯。蘇聯因不能阻止德軍的推進,他用甚麼方法去對付德軍呢?就是把穀物全部燒毀「焦土政策」!燒毀穀物。你雖然打勝仗,但沒有糧食,怎樣支持下去呢?
打仗最重要的是糧食,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但學者們發現到,在耶利哥城裏面很多房子中、器皿內均有穀物,卻無人搶奪,這是非常奇怪的。再加上,為何那時他們仍然有穀物儲存?為甚麼耶利哥人不吃掉糧食呢?那就證明打仗的時間很短。若當時以色列人不是因這方法去破城,他們把城門緊閉不出來,圍城時間長,必定斷糧。種田的地必在城的外圍,他們又不能去外圍收割,城裏面的糧食遲早吃盡。但考古發現它裏面還有很多穀物,即是證明很短時間內這場仗就贏了。但以色列人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贏呢?這座城那麼穩固、牆壁又堅固,以色列人怎可以在短時間中攻破那些牆壁呢?以上看到每一個的發現都證明以色列在聖經記載當年那場戰爭,的確是以這方法去贏的,使到在很短時間內三面城牆全都倒塌下來。
北面城牆不倒之因
除了北面的牆之外,其餘三面城牆都全部倒下。北面的牆為何沒有倒塌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看約書亞記第2章,你會發現聖經的準確程度舉世無雙。
當時,約書亞帶領以色列大軍逼近迦南地,預備過河進去。在未派大軍去打仗之前,一般的軍事行動會先怎樣做?現在軍事也是這樣,會派偵察機去打探。當時約書亞派探子去看地勢,窺探當地人,視察環境看看應該怎樣攻打。在約書亞記第2章,記載當時約書亞派了兩個探子入耶利哥,記錄當地地形,看看可以怎樣攻打,並畫出地圖。但是,你有探子,別人也有探子,對方的探子發現有兩個人混了進來他們那裏,立即到處去追查他們,那兩個以色列探子立即逃走。無意中走進了當時在耶利哥的一個女子叫喇合的家裏。耶利哥人四圍去搜他們,逐家逐戶去搜捕,來到喇合的家裏。就問她說:「你有沒有見過兩個可疑人物來過呢?」喇合收藏了他們並回答:「他們來過,但後來未關城門的時候就走了,快點去追吧」。那些追兵就離開她家到城外去追趕他們。之後這女人叫他們盡快逃走,她已經支開那些追兵了。為甚麼她要這樣做呢?因為她知道神是上天下地的神。因為她聽過以色列人在埃及、在紅海所發生的事。她說:「我知道耶和華已經把這地賜給你們。」所以,「現在我希望當你們攻城、滅城的時候,可以恩待我和我的家人,好讓我們不用和此城一起喪命」。所以那兩個探子就承諾保護她全家。之後,喇合就用繩將兩人從窗上吊落城牆外。因為她的房子是在城牆邊上,是靠着城牆而建的。整件事情的經過記載在聖經約書亞記第2章。
看了這部份,大家就可以理解到,為甚麼北面的牆有一部份沒有倒塌下來。因那女人的房子就在那裏。如果這幅牆倒下的話,那麼她的房子就會被埋了。全家人都會被倒塌的泥磚、雜物活埋而死。
她的房子在北牆那邊。考古學者發現就是只有北牆的一部份沒有倒塌。其餘的城牆全都倒塌了。真的是奇妙的記載與今天的考古學發現完全吻合。剛才我提過,以色列人攻耶利哥時是從南面上來,那他們走的時候會向那個方向呢?走向南面?錯了。往南面走就必死。追你的敵人必會猜你往南面走。打仗時,敵人猜你往南面走,你就要向北面走。對嗎?這樣追兵就更難追上你。雖然兜了一個圈,但沒有人追會更加安全。
千多年後考古的發現,將一個城的遺蹟挖掘出來,展現它當時的歷史背景及當年所發生的事蹟,竟然發現所有情節跟聖經所記載的是完全吻合,聖經的真實是毋庸置疑的!二十世紀考古學的新發現把聖經的記載活現在我們眼前。
主耶穌的出生
講了不少舊約的事,我們轉去看新約。新約的情況如何呢?路加福音2章是關於主耶穌出生的事情,很多人也聽過這事蹟,不用特別介紹。路加2章1-2節記載:「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 (羅馬的君王)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報名上冊就是人口登記。而他們的人口登記是很特別的,不像現代的方法,現代人口登記是派人員上我們家登記。他們不是如此,他們登記是要每一個家庭回去自己的家鄉登記。類似中國的春運,每個人都回鄉。我們都知道每年春運的車票有多緊張,當時的情況更困難。因為絕大部份平民只能用雙腳走回家鄉。 (路2:3)「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當時就是這個情況。耶穌的父母當時僑居在以色列一個小鎮拿撒勒。所以耶穌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那時他們就帶着耶穌回去他們的家鄉。瑪利亞當時已懷了身孕,腹大便便地坐驢子千里迢迢回家鄉。耶穌的家鄉在那裏?伯利恆。正因為有人口登記這件事,所以耶穌最終就在伯利恆出生。想不到因為這個人口普查,竟然應驗了700年前神的預言:彌迦書5章2節「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 (彌迦書是公元前700年的著作)。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細節都配合得天衣無縫非常準確、奇妙。
但有人質疑,當時究竟有沒有人口登記這回事呢?根據路加福音記載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舉行人口登記的事情。考古學家或歷史學家一向的認識,居里扭作叙利亞巡撫,時間應該是公元後6年或7年的時候 (6或7AD)。
耶穌出生是甚麼時候?大約是公元前5年左右 (5BC)。這計算當中還有一個曲折的過程。起初歷史學家是以耶穌的出生年份為公元後的第1年去計。他們就定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但是,經過多年之後才發現,之前的計算是計錯了,相差了幾年的時間。實際上應是公元前5年 (5BC)才是耶穌出生的時間。 (可參考維基百科之題目:耶穌降生)
既然耶穌是在公元前5年出生,而居里扭作巡撫時是公元後6年或7年。兩者相差10年以上的時間,這樣就不對了。所以,很多人說這裏是路加記錄錯了。雖然居里扭有作叙利亞巡撫,不過年份就不對了。直至早一段時間,再有新的文獻出現。在安提阿這個地方有些新出土的文獻,一些石刻 (inscription),石刻裏面指出居里扭是叙利亞的巡撫,不過時間不是公元後的6年或7年,而是公元前的;大約是公元前7年左右發生的事。為甚麼有這些不同的記載呢?再繼續找下去,在1964年,再發現另外一些用拉丁文寫的一些板刻,拉丁文是羅馬用的主要語言,發現原來居里扭曾經兩次管轄叙利亞;一次在公元前7年,另一次在公元後的6至7年。而在他的兩度任內亦記載有稅收、人口普查這些事情。這樣事情才真相大白,原來居里扭曾經兩次作過叙利亞的巡撫。歷史學家也指出當時的人口普查大約是每7年才有一次,最後也證明不是聖經有錯,只不過是當初的歷史資料不齊全。這裏也讓我們知道聖經的記載是非常認真,準確的。路加寫路加福音時在1章3節就清楚地註明:「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
洪水與挪亞方舟
最後要講一件事,在聖經裏記載許多事件當中,其中一件非常特別的事。對我們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就是關於洪水及挪亞方舟的事。我相信很多人即使不熟悉聖經,但也聽過關於洪水,方舟這些事蹟。
這是舊約很早期的歷史,比亞伯拉罕更早,記載在創世記第6,7章。當時人類在地上犯了很多嚴重的罪。故此,神的審判要臨到他們。神是用甚麼審判他們呢?就是用洪水來審判當時世代的人。當中有義人如挪亞,他是跟從神的、是公義的人,神用方舟去救他們。神叫挪亞造一艘很大很大的方舟,然後讓世上願意悔改、願意離開罪惡的人可以進入方舟裏避過審判。可惜沒有人聽挪亞的說話。每個人都取笑他是傻的,造一艘那麼巨大的方舟在陸地上,有甚麼作用呢?最後挪亞一家人都入了方舟也帶了地上很多生物入方舟。然後,洪水來了將那一帶幅員廣闊的大範圍全都淹浸了。聖經裏面的記載,那一帶所有人及陸地上的生物全部都死掉,這是聖經記載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不同典籍均有記載大洪水
這件事有沒有證據可尋呢?究竟是否真有洪水、真有方舟這回事呢?關於證據方面,我分幾個部份向大家講解。
首先,我們看歷史上的記載:這方面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差不多所有在地球上的古老文化,包括中國在內,也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或傳說。其他國家的記載,我們未必熟悉。但是凡是中國人應該都有聽過中國的洪水事蹟吧。就是極出名的「大禹治水」。不只是聖經記載有洪水,中國古史也記載有洪水。更奇怪的是許多古文明國家都有洪水的記載。這就很不尋常了。我們去看看這些記載,差不多概括了全地球的古代文化。
《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雜誌)在2000年10月份的期刊裏,也講到洪水這題目。它裏面提到的一個現象:“Almost every culture on Earth" (差不多地球上所有文化都提到古代的洪水)。大致上的經過也差不多,洪水時死了很多人,只有一小部份人能避過,沒有被洪水淹沒的。請問,為何這些古代民族都是不謀而合有這個事蹟流傳下來呢?有甚麼可能性呢?除非真有其事,然後一代傳一代地傳下來。沒有人可以操控影響這麼多古代民族,古時的資訊並不發達,不可以有這麼大規模的影響各個文化,除非是真有其事。這些古民族包括:巴比倫,他們的著名古史《Epic of Gilgamesh》中譯為:《吉爾伽美什史詩》,這是讀古代史必讀的書之一。這巨著裏面提到有一個很大的洪水,當中有一個人物,他造了一隻船,這船救了他的家人、朋友及動物。你認為他是否抄襲聖經呢?但這是巴比倫的歷史。巴比倫為何要抄襲以色列人的古籍呢?以色列只是一個小國,甚至一度淪為巴比倫的奴隸。
希臘的歷史也是如此,都是說有些人因洪水來了,他們帶着兒女,進入了一個很大型的「箱」,這裏形容為一個「箱」。愛爾蘭也有這個傳說、印第安人亦有這樣的傳說,所講的全都很相似。印第安人是在那裏的呢?在北美洲。為甚麼連他們也有這個傳說呢?巴比倫在中東、希臘在歐洲、愛爾蘭在英國、印第安人在北美洲、中國、印度在亞洲。他們全都有洪水的傳說。而且在時間上跟他們的記載也很吻合。所有這些記載加在一起,相等於全球也有洪水的記載。為甚麼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的大陸板塊上的民族的記載都這麼相似呢?為何大家會不謀而合呢?沒有人可以操控安排這些記載!
我順帶提一點,有些人以為挪亞時代的洪水淹沒全球,從各方面的證據看來,那洪水並沒有淹沒全球,只是淹蓋非常大範圍的中東地區。以至到水退時影響甚至遠到印度、中國也受影響。因為水勢太猛,中國也受到影響,故此大禹要去治水。但當時並沒有淹沒全中國,只是黃河流域那一帶範圍。
發現挪亞方舟
另外,有一些近代探險的發現。根據聖經所說,創世記6-7章:洪水來了,挪亞等進入方舟漂在海面上。後來水退去,方舟降下地面。方舟降在那裏呢?創世記8章4節,聖經有很確實的記載;有時間、地點、人名,很仔細的記載。歷史真實成份是很高的,是可供考證的。
創世記8章4節「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就在那裏停下來,挪亞等人和各動物就離開方舟,回到山下生活。亞拉臘山在那裏呢?在土耳其,今日依然存在。亞拉臘山是一座非常高的山,最高的山峰有16,900英呎高。
因為這山很高,所以山頂終年積雪。故此要登山非常困難。再加上它是一座曾經噴過火山熔岩的山。到今天在山隙縫中間仍有時會噴出一些硫磺毒氣來,所以環境也很險惡。並且山上面常常颳起很強烈的風暴,風速可達110里。氣溫可降至攝氏負50度。除了山勢險要之餘,那地區還有盜賊、野獸及游擊隊等多方面的問題。所以要登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因為聖經中這段引人入勝的非凡記載,及歷代以來那些在古文明中的世世代代的傳說,也令很多人慕名而來要嘗試登山。
在1829年,一位俄國籍的德國人名叫巴富德醫生,算是近代一位登上亞拉臘山,而又留下一些著作,寫下他在山上的經歷和所見所聞,他親眼見過這方舟,並記錄下來讓大眾可以閱讀。
在1876年,另一位英國人貝為康,他也上過這山,當然他是聯同一隊探險隊一同上去,而不是獨自上去的。他見到方舟並在方舟上砍伐了一段木頭帶下來,木頭長4呎、厚5吋,相當重的,因為方舟是用很堅固的木造成的。
在1883年,英國駐土耳其使館裏,有一位名叫賈司高的上蔚。他和土耳其政府的巡山隊伍一起在土耳其。因為當時曾經發生過地震,他們要去災區巡視,所以上了亞拉臘山。他亦有記錄說自己見過此方舟及也有進入方舟裏面。
在過去的日子仍有不住的探險。到了20世紀初期,一位亞美尼亞民族的人接受電視訪問。他說他小時候就住在那山區附近,有一段時期,有很多亞美尼亞游擊隊在那裏出沒。他小時候曾經跟他的叔父登山好幾次,他自己也親眼看見方舟,並進入裏面看方舟內的一部份的情況。
1917年,俄國沙王特遣隊,特遣150人的隊伍登山。特遣隊也能找到方舟,他們整個隊伍在找到方舟的地方一起禱告。可是到近期要上山就困難很多了,因為那裏有庫爾德游擊隊的活動、土耳其軍隊和庫爾德游擊隊常常打仗,登山不再容易。土耳其政府也不發通行證讓人登山。
荷蘭國家電視攝影隊的隊員在飛機的上空拍攝亞拉臘山,攝得一個圖像,這幅圖片是1986年的,相信就是方舟的照片。從飛機這麼遠的距離拍攝,當然不是太清楚,1986年的攝影技術亦有限。
甚至人造衛星也發放過一些圖片,是一些有方舟形狀的物體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上。可惜那裏是終年積雪,看到的只是被雪覆蓋着的一個物體。所以,除非有人親身去到現場,剷走那些積雪,這樣才可以清楚看到方舟的形狀及裏面的狀況。否則,純粹在空中攝影,就是人造衛星拍攝只會見到一個大型物體。但是不能直接拍到方舟。
方舟的設計
我們去研究方舟時,發現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神吩咐挪亞造方舟,創世記6章14-15節:「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的造,裏外抺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
剛才講過了,歌斐木是一種很堅硬的木,是木材中最堅硬的之一。方舟的面積是怎樣的呢?長300肘、闊50肘、高30肘。長和闊的比例是6:1。按水力工程專家的研究,特別關於海上運輸,這比例是最好的,能夠抵禦海上最惡劣風浪的船,最好的比例,長和闊之比是6:1。聖經在四千年前已告訴我們6:1是最好了,最適合抵禦海浪的沖擊。那時的人完全沒有航海的知識和經驗,從那裏有這種知識和智慧去設計這一艘完美的方舟呢?
在1844年,英國造了一隻船叫The Great Britain (大不列顛號),聽到名字已經知道是很偉大的工程。「大不列顛號」的面積與方舟的面積是完全一樣的比例。長322呎、闊51呎、高32.5呎。這個比例是抵禦風浪能力最大的。相比之下,差不多同時期的另一個巴比倫記載,裏面也有提及洪水和方舟。但他的記載就攪錯了一點,他說:「方舟是正立方體的,長、闊、高全是120肘」。正立方體會產生怎樣的情況呢?你在家裏也可以試用一個正立方體放在一盤水裏,然後你在旁邊吹它。你會發現它在不斷地打轉。四面都是一樣就會不停轉圈。所以,若要船隻穩定,最好的比例是6:1。這樣它不會兩邊盪來盪去。水力工程師的研究就說這是最好的比例,這設計差不多可以達到不會沉沒的地步。
但為甚麼現在的船不可以按着方舟的設計去做呢?因為,這樣做的船是不能航行的。現代的船是怎樣的?尖頭的。方舟是長方形的,好像棺材一樣,非常阻水,是不能航行的。但是對方舟就絕對適合,因為它不是用來航行的,神的安排就是要挪亞留在原本那個地方。不想挪亞漂流到歐洲或印度。它就是要停在那個地方。
若不是神指示他們,數千年前的人怎能有這些航海的知識呢?如何知道怎樣造一隻船呢?當時沒有多少航海歷史的記載。夏朝的人會懂得航海?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但挪亞知道,那時代的人怎可能有這知識?唯一的可能是像聖經所寫的:「神指示他們」。
總結
今天這課堂,從歷史、從考古方面來看聖經的準確性。讓大家知道聖經並非單單是一本宗教書籍。從它記載的詳盡及嚴謹,聖經也是一本經得起考驗的歷史書。裏面所記載的是可以讓歷史家、考古學者去審查的。甚至一些表面上看似天方夜譚的神話故事,例如像:攻取耶利哥城時,它神蹟性地三面城牆同時倒塌;甚至更遠古時期的洪水滅世及方舟的拯救也有很大量的歷史考證去支持它們是真實地發生過的。這些都是要告訴大家聖經的記載,就算在歷史考證方面,也是有着非常高的規格,比所有同期的遠古歷史或中世紀歷史等的著作,其準確程度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完
© 2019 LOGOS福音網。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但須註明出處及鏈接 (URL) 並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