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的比喻

李马可牧师主讲

路加福音15章11-32节:「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甚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的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小儿子的根源问题在哪?

这比喻一般称为「浪子的比喻」。经文主要分为两部分,提及父亲有两个儿子,第一部分是关于小儿子,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儿子。这次将会集中看第一部分,就是小儿子向父亲提出分家产的要求,当他得了家产后,便离开父亲,往远方去了。

你认为小儿子在这事情上,哪方面是他最大的错误?是否散尽家财?更将家财花在不正当的地方上?就如第30节说到,他常常跟娼妓在一起,因而散尽了父亲的家财。若这就是他最大的错误,那将故事情节修改一下。假设这个小儿子,分了家产以后,去了别处地方努力工作,发愤图强,用父亲的家财做生意,创了一番事业。若是这样,你会否对这小儿子的看法有所改观,认为他没有犯错?你需要更准确去理解,到底小儿子的根源问题是什么,而不是按他最后的结果来断定。

他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大的错误,就是拿了父亲的产业后便一走了之。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小儿子的行为,就是「过河拆桥」。当他的目的达到后,便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这就是他的根源问题。当你深入了解后,便会明白到此「过河拆桥」的行为、这个错误相比小儿子如何花费他的家财更为严重。

现时很多人认为,胡乱挥霍钱财是很大的问题,这是由于现今的人非常着重金钱,以致认为将钱财花尽,便是很大的罪。但你要知道,金钱不过是身外物,再加上这些家财父亲已经分了给他,那就是属于他的了,他有权决定怎样运用这些家财。当然,他将钱花费在不正当的地方,有其不当之处,但与「过河拆桥」这根源问题相比之下,他这「过河拆桥」的性情和素质就显得更为差劲,亦可以说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人最基本的罪是「忘恩负义」

要知道,这些家财本是他父亲的,并非靠他自己努力得来的。当父亲分了家财给他后,他便一走了之,难道他对父亲一点责任也没有?你从父亲那里领受了那么多恩惠,他从小养育你、栽培你,现在还将家产分给你,但你得到那么多恩惠后,竟收拾一切便离开父亲,更往远处跑,这岂不是忘恩负义吗?若在中国社会里,这类人会被称为「不忠不孝」,是很严重的问题。

一般人看小儿子的错误,在于他胡乱挥霍钱财,且花费在不正当的事情上,但这其实不是问题的核心。此比喻所要描写给我们知道的核心问题,即更加严重的罪,就是人的「忘恩负义」。儿子这样离开父亲,他有想过父亲的心情吗?有想过父亲会何等的痛苦吗?你散尽钱财,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但离开父亲,就会对父亲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从比喻里看到小儿子最大的错误和最深的根源问题,就是「忘恩负义」,而这个情况也正正是人最基本的罪的开始。

罗马书1章29-31节:「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这里讲到各式各样的罪,但这些不同的罪的根源在哪?

上文就有指出,罗马书1章20-21节:「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经文里形容到人的基本问题,即人堕落的开始,正是「忘恩负义」。

罗马书1章20节说,虽然神的存在是人肉眼所不能见,但借着神所造的天地万物,就可以叫人知道神的存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我曾经与很多非基督徒或无神论者倾谈,向他们问到,究竟你信不信有神?当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他们都表示隐约相信天地之间是有一位造物主,有一位神在当中。造物主是什么意思?天地万物都是由造物主创造,他创造一切,包括人的存在,人所拥有的一切,全部都因为他。但问题是他们虽然知道有神,知道他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但却不当神为神,不去荣耀他,也不感谢他,这就是人忘恩负义的问题,也是人最基本的罪。

犹如比喻中的小儿子一样,父亲养育他,供书教学,直至他长大成人,怎知他不但没有报答亲恩,反之分了家产就离开父亲,可见这人的性情和素质是何等的差劲,而这亦是很多人的问题所在!他们虽然相信世间应该有神,但却认为有神又如何,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难道神真的跟你毫无关系?请你认真思想一下,既然神是创造主,那与被造物当然有着很深的关系。好像父母生了我们,我们就与父母有关系;而神创造我们,给我们生命气息,又怎会跟我们没有关系呢?若你认为自己和神没有关系,就等同不认父亲,等同饮水不思源,这的确是很严重的罪。人不把神当为神,不去荣耀他,反远离他,这就是人最基本的罪的开始。

真的很奇怪,若是人不承认有神,那还说得过去;但绝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有神,相信他给予人生命,给予人很多生活上的供应,但人却没有饮水思源去感谢他,反而远离神,不觉得自己应该有责任需要回应神,这就是比喻中所描写人的情况。

人远离神的原因:不想被干涉

路加福音15章13节描述到小儿子收拾行李,便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为何他要走到远方?他既然已经拿到他想要的家产,为何不能留在父亲身边,却要走到远方?

原因很明显,就是想避免父亲的干涉。若他在父亲身边,父亲当然不可能容让他任意妄为。小儿子为了避免父亲的干涉,所以要远走他方,而且走得越远越好。从中可看到人的心态。为何人要远离神?因为人都希望我行我素,不被管束,自己喜欢做什么便去做,不想被干涉。

其实很多人也有这感觉,总觉得神好像很抽象,跟自己距离很遥远,仿佛触摸不到似的。为什么会这样?从比喻里可以看到,其实问题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是人去逃避神、远离神,希望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目的就是不想神干涉我们。我们想任意妄为,行自己喜欢行的。相反,父亲却是日夜盼望着儿子回来,可儿子硬要离开父亲,逃避父亲。

这就是很多人的情况。那么,你又如何?你会愿意让神管理你的生命吗?还是像小儿子般,从父亲里领受了一切以后,就如同神给予了你生命气息、健康、知识等等,你得到以后便离开神,行自己喜欢行的?若你真的如此选择,神不会强迫你,他会给你自由选择你所想的,好像这位父亲一样,也给儿子选择,不会强迫你留在身边,不会强行管理你的生命。

小儿子选择远离父亲,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结果如何?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尽了,最后惟有投靠当地的居民,放猪过活。放猪,可算是最差的工作,这与民族背景有关。因为犹太人视猪为不洁净的动物,他们不可吃,也不会接触,而小儿子身为犹太人,本应不该做这工作的,但为了生活,身为犹太人的他也不能顾虑那么多,可想而知他当时生活的情况,是非常的艰难,可谓遭遇悲惨。由此可见,他的确走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外邦人的地方。

从中衍生出一个问题,究竟小儿子离开父亲以后,他的结局是否一定会如此悲惨?若他努力工作,发愤图强,结局会否不一样?即是说,人离开了神,不让神管理生命,人的情况是否必定像比喻中的小儿子一样,落得如此悲惨、坎坷的结局?还是可以有另一个不同的结局呢?

人离开神的结局

综观现今人类的情况,神本来给予了人类很多很好的东西,正如比喻中父亲给了小儿子很多好的东西一样。但人类就像这个小儿子般,胡乱糟蹋神所给予的,任意去毁坏,结果可想而知。你能想得到有哪一方面是神赐给人,而又没有被人所糟蹋的吗?

先从物质世界来看,现时地球的环境,被人类大大破坏,四处受到污染,这些都是出于人类的私欲和一己利益而造成。时代杂志曾经提及到,在这一百年里,亚洲的发展情况,与一百年前,即与1900年相比较,其中在疾病方面,以往主要令人致命的疾病,多与疫病有关,如疟疾、霍乱,属于贫穷人的病;而现今的疾病,主要是癌症、心脏病,属于有钱人的病。从疾病角度看来,人的问题根本没有真正的改善,只是从贫穷人的病,转移为有钱人的病。

不单是疾病方面没有得到改善,就是环境的污染,对大自然的破坏,使到不同的水灾、旱灾经常发生,这都是因为人类不断砍伐树木导致泥土流失,引起河道淤塞而造成。另外,在空气污染方面,虽然人类在生活、工商发展都蓬勃起来,但因经济繁荣而带来的废气排放,包括工厂、汽车等,所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却日渐增加。这种种的问题,都是人有目共睹的。

你要记得,小儿子就是代表人类,当他离开父亲-神,基于人的自私,做出忘恩负义的行为。当人有了这自私的心态时,便会继续自私下去。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究竟人离开神以后,他们的结局是否一定会如此悲惨?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人离开神是源于人的自私,所以当人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时,也必定会继续自私下去。就如地球所遭受的破坏,将神原先给予人美好的事物都糟蹋了,这也是源于人的自私。为了一己私欲而不理会环境的污染,贪新弃旧,每天制造不少的垃圾。很多簇新的物品,只用了一次或很短的时间就弃置了。科技带给人类的并不是好处,反而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垃圾。以往物质缺乏,人会珍惜资源,但现在资源丰富了,反带来更多的浪费。不过,即使资源丰富,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享受得到,这是由于贫富悬殊的关系。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在美国每人每天平均制造七磅垃圾,而当中其实有很多都不是垃圾,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垃圾的出现是因人越来越浪费资源的缘故,这就是经文所形容到的,当人离开神后,便任意放荡和浪费资财。

那非物质方面又如何呢?情况会否不一样?很可惜,情况同样可悲,同样被人糟蹋。就以人的生命为例,生命本是神给予人最宝贵的东西。圣经以「父亲」来形容神,因为是父亲给予儿子生命的,但人将自己的生命弄成什么模样?

原先神给予人的生命,是纯洁的,就像小孩般,纯洁且非常快乐。但人越年长,纯洁和快乐就会越少,甚至完全消失。所以,很多时候人都向往儿时那份纯真的生活,因为长大以后,人就会糟蹋自己的生命,令生命充满了忧虑、压力,更有不少人因此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岂不是在糟蹋神所给予人的一切吗?

所以,人离开神的结果是否必然悲惨?从人所糟蹋的一切里看到,的确如此。不单糟蹋周遭的物质,就连自己的生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例外,一样被糟蹋和破坏。神赐给人其中一样美好的事物-婚姻,神特地为亚当造一个配偶,给他一个伴侣,这原是神给予人一个美好的赏赐,可同样被人所糟蹋!

因为人的自私,对婚姻的不忠诚,不单破坏了原先美好的婚姻关系,更加将美满的家庭关系也破坏了,引致家庭破裂、造成很多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家庭暴力,互相仇恨,甚至酿成血案……人将原本神给予人美好的事物,全变成了人间地狱。很难想象俩人由相爱到结婚,但最后竟变成悲剧。的确,人不单糟蹋了物质界的事物,就连非物质界的事物同样被破坏。

因此,比喻所形容小儿子的情况,绝对没有夸大。人离开了神后,真的是非常悲惨。与当初神创造伊甸园,给予人类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此,这个比喻所描写人离开神的结果-落得悲惨下场,这是必然的事。

为何人离开神的时候,结果是必然悲惨?因为神是创造整个天地、宇宙、万物、生命的设计者和总工程师,只有依从工程师的指示,你才会懂得如何运用。正如你买了新电器,也必须要按照说明书,跟着设计者的指引去操作该电器。人的生命是神所设计,所以当人离开了神,根本就不懂得如何运用生命,不懂如何适应生活,惟有胡乱尝试,乱闯、乱撞,结果生命一塌糊涂。由此可见,过河拆桥是一定行不通的。当人失去了生命正确的指引,便落在黑暗当中,不知道自己从神而来,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所行的道路通往何处,只有人云亦云,这就是小儿子的结果。

人不愿寻求神的原因:不愿谦卑

当小儿子散尽财产、身无分文时,又碰巧遇上大饥荒,穷苦起来,于是他去投靠当地的人,放猪过活。那个主人待他很差,小儿子连吃的也没有,以致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来充饥。你会否觉得这个小儿子所做的事情非常奇怪?奇怪的地方是,他除了选择投靠别人去放猪,是否没有其他的路可行?其实他大可以选择返回父家的,但为何他宁愿投靠别人放猪,落得如此凄凉的地步,也不愿返回父家?当中显示出他怎么样的心态?

其实这比喻正是描写人的情况。为何人寻找不到神?为何人认识不到神?当中最大的阻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不愿意谦卑下来,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若返回父家,便等于承认自己失败了,这是人很抗拒的地方。故此他不愿选择返回父亲身边,不想承认自己的过错,宁可继续靠自己。

你不难发觉人类的问题正是如此,人知道这世界有很多问题,但人怎么也不愿意去寻求神,不愿意返回神的身边,宁可继续靠自己、靠科技,希望可以解决问题。例如现在人类可以上到太空、月球,在月球建立太空站。他们想,若继续研究下去,或许将来人类可以移居另一星球,那即使将来地球的污染问题有多严重也不打紧!

又例如人在农业上发明了不同的化肥,叫农作物可以有更多的收成,以为这样便可解决饥荒的问题,可是全球每天仍然不知有多少万人处于饥饿状态,甚至饿死。科技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就如在医学上,人类发明更多的抗生素去医治不同的疾病,但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反而令病菌突变,变得越来越恶,越来越具抗药性,这都是因为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缘故;而且现在的病不再局限于细菌,而是入侵细胞、入侵免疫系统,这些问题已经远超人类所能控制的,亦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

可是人类却仍然不肯接受现实,依然坚信科技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就像这个小儿子一样,不断继续靠自己去尝试,靠自己的能力,尝试找人投靠,以为可以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这完全是人的态度出现了问题。若然人的态度不肯改变,不愿谦卑下来,返回神的身边,就只会继续制造更多的问题。

其实这一切的问题,例如:细菌、天灾、生态环境等等,全部都是有连锁关系。归根究底都是人类的自私、滥用资源引致,若不从根源问题去对付-人类自私的性格,这一切的问题只会持续下去,即使怎样去发展科技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惟有人返回神那里,才能真正懂得怎样按正确的方式去运用神给予人的一切事物。

在非物质界方面,刚才提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人愿意返回神的身边,寻求神的帮助,让神去改变人的生命,那问题便可得以解决。但人就是不愿意行这一步,仍然想倚靠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寻求社工的辅导、心理学、改善教育制度等等,但事实证明这一切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现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经明显地非常失败。虽然推行了九年免费教育,希望所有上也有机会学习,表面上好像比以前进步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珍惜机会,没有认真读书。

所以,其实人类在每一个范畴来说,都是越来越差。若你只抽取某一小部分人来看,你可能以为他们生活得不错,以为科技发达为他们带来舒适的享受和生活,生活好像有了进步。但要是你将整体合起来看,将眼光放长远去看,你不难发现人类的生活质素,其实比从前更差。

现在城市的人虽然相比以往富裕多了,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冷漠,生活那份压力,不开心、忧虑的情况有增无减。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你以为富裕国家的生活质素一定比贫穷国家好?其实不是的。

人要认识自己的错才能醒悟

在这比喻里,这小儿子最终都醒悟过来,但当然并不表示所有人最终都会醒悟过来,只是描写到某些人最后都会醒悟过来。那什么叫醒悟?这浪子是如何醒悟的呢?当他遇到恶劣境况,就连猪吃的他也想吃,他终于能够醒悟,但并非人人遇到恶劣的境况都会醒悟过来的。有些人情愿选择结束生命,也不愿意面对现实。所以,环境并不是主要使人醒悟的原因。那究竟什么令小儿子醒悟过来?

醒悟,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要知道自己有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第13到16节的描写可看到,小儿子虽然沦落到很差的地步,但仍然不觉得自己有错,只认为是碰巧遇到饥荒所致,将错误归咎于环境。

这是人类常用的招数,将一切的错误推卸,认为错不在我,反归咎于社会。这是社会的错,这是环境的错,从而将责任推卸得一乾二净。所以,醒悟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而不是将责任归咎于社会、环境、教育系统等等,这需要很大的认识。

若你对中国历史有所认识,相信你也听说过有关刘邦和项羽二人。在楚汉之争里,最后项羽被十面埋伏,败给刘邦,于是项羽宁选择在乌江自刎,也不回国,而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意思是指环境问题才令他被打败,而非个人问题。项羽这个心态,可谓全人类的代表,就是死也不认是自己的错。但任何知道历史的人都会了解,若起初不是项羽做错决定放了刘邦,若不是自己做事优柔寡断,便不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可他还是耍赖,将问题归咎为「时不利兮」!

这正正是人类的问题,以香港为例,现在很多人失业、破产、楼宇负资产等,他们会归咎于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一切问题全是环境所造成,不会看成是自己的错误。所以醒悟的意思,首先是知道自己的错,不是别人的错,也不是环境的错,这才可开始进入觉悟。

需要属灵醒悟和行动

再想得深入一点,当知道自己的错后,接着便需要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这个小儿子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吗?在第18节,他说:「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他的醒悟很特别,一般人只会认为得罪了自己的父亲,但他还说自己得罪了天。为何他会认为自己连天也得罪了?得罪天,意思等于得罪神,他作了什么事情以致得罪神?

因为他不孝顺父亲、忘恩负义,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与神有关的,这是很重要的认识。小儿子所做错的事,不单单在物质层面得罪人,更加在属灵层面上得罪了神。若只在知识层面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是不足够的。留意第18节,中文圣经翻译为「得罪」,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得罪」给人的感觉程度上相对轻微,好像有种不小心冒犯了你的感觉。原文的意思应该是「我向你犯了罪」或「我在你面前犯了罪」。

「犯罪」这词很多人也不喜欢,认为好像很严重,只会说:「我做错了」,而不会说:「我犯罪了」。因两者相比起来,「做错了」较「犯罪」程度轻很多。但圣经描写到这个小儿子亲口说:「我犯了罪,得罪了你」,可见他不单是看到自己的「错」,更看到自己的「罪」。

「错」与「罪」是两件很不同的事情,「错」可以单纯指知识层面方面,承认自己鲁莽行事、策略失败;而承认自己有「罪」则是一个很深入的层面,是看到自己生命里面犯了很严重的罪,是一份深层次的醒悟,深层次的看见,这就是一个属灵层面的醒悟。

小儿子看到自己的罪有多严重?严重到一个程度他认为自己不配再做父亲的儿子。由此看来,他的觉悟的确非常之深切。他并不是想回去求父亲宽恕,求父亲再次接纳自己为儿子,而是认为自己不配做儿子,请父亲把自己当作仆人看待,他真的很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罪,这才是真正的醒悟。

除了深切的醒悟,在态度上知道自己犯罪之外,还需要有立即的行动去回应这个醒悟,就是第20节所讲的,「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这是醒悟的第三步,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有些人也曾试过醒悟,但大多只停留在态度上的醒悟,而没有真正的行动。「行动」在醒悟里是相当重要的一步,是一个立即的行动,不拖延的行动去改正。正如浪子醒悟以后,便立即有行动,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这是配合醒悟所带来的相应行动。

当然,返回父亲那里去,其实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因为等同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很多人可以在心里非常懊悔,但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以致没有作出相应的行动。好像耶稣的门徒犹大,他出卖主耶稣之后,他虽然很懊悔,知道自己做了对不起主耶稣的事,犯了很严重的罪,但他却不肯面对自己的过错,宁可选择吊颈自杀,这样的懊悔是没用的。项羽也是一样,虽然某程度上也承认自己在策略上犯错,但最终都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关系,宁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所以,一个很深切的懊悔,同时也需要配合懊悔的行动,两者互相平衡才足够。小儿子就能做到,他知道自己犯错的同时,也愿意放下自己的面子,谦卑下来,返回父亲那里去承认自己的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动。

很多人都会知道自己的错,但只停留在心里认错,而不肯有进一步行动去认错,因为向人承认自己的错,向人道歉,实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羞于出口,始终不肯谦卑下来。惟有醒悟再加上行动,不单是心里后悔,认识自己的罪,更加要配合行动,改正事情,这才是圣经所指的悔改。

所以,当这比喻应用在自己身上时,可以认真作出思考,看看自己过往的生活、态度、生命等等,是否也带着自私的心态过活?不理会其他人,更加不理会神?你需要从此阶段开始,在神的面前去承认自己的罪,然后有实际的行动去改正,返回神那里。

神的宽恕并非理所当然

来到第20节的下半部分,「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当你看到这里时,你有什么感受?看到父亲对儿子的仁慈,亦即神对人的仁慈。这位父亲原来一直在等待着儿子的回来。当距离还远,他已看见小儿子,便立刻跑去抱着儿子。

那么,你对这位父亲,也就是神的反应,对人的宽恕、接纳,会不会感到很意外?相信感到意外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原因是现时的教会过于泛滥地宣讲:「神是爱」、「神会宽恕人的罪」,以致认为神宽恕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神宽恕人是应当的!这是不幸的地方。

但这个儿子的心态并非如此,他认识到自己的不配,他从心底里由衷的认为自己不配再做父亲的儿子,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将别人的宽恕看为理所当然,正如常常听见有人说:「我已认错了,你该宽恕我的。」若是这样的一种认错态度,认为我有权利要求你去宽恕我,那就真的会使人怀疑这认错是否出于真心。真正的认错,是不会要求对方去宽恕自己;相反,假若对方真的愿意宽恕自己时,会认为是恩典,是额外的,并非理所当然的。

若然仍存有被宽恕是理所当然的心态的话,那就表示你还未脱离自私的心态,仍然只想着自己。认为自己已做了该做的部分,已经认罪了,便应该得到赦免,这样的心态是很有问题的。

轻视认罪的人,会视认罪为一种交易,既然我已经认罪,你便应该接纳我,应该宽恕我。但你可看到这个小儿子的认罪是非常彻底,他的思想与一般轻视认罪的人的思想很不同。他看到自己的罪的时候,他是非常的懊悔,而当中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只可惜在现今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里,人的思想总认为,我做了些什么就该得到应得的报酬,连宽恕的层面也不例外。既然我已认罪,便当得到宽恕,结果将认罪变成获取宽恕的一个条件或手段,这当然不是一个深入的认罪。

惟有真正深入认识自己的罪的人,他才不会再去思想关于自己的事,反而会重视别人的心情,从别人的角度去想。正如小儿子一样,他会想:当自己离开了父亲以后,父亲究竟承受了多少的伤害呢?我如何能补偿父亲所受到的伤害?亦会因愧疚的关系,认为不配再接受父亲任何的恩惠。惟有这种心态的人,他才是真正的改变,是整个心态完全改变过来,不会再想自己。

你的生命是否有真正的改变,在乎你的心态是否仍以自己为中心。即使认罪,也不再看自己,反而看自己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若你能如此,便可知道你的心态改变了,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有多重、破坏性有多大,这样才是真正的改变,是心态和行动一致的改变。

这比喻所要教训的,就是要告诉人,当人离开了神,会有怎么样的后果;而人需要回转,需要觉悟,需要认清自己的罪,需要看到人对神的伤害。当人每一次犯罪,离开神,是会伤透神的心,就正如小儿子离开父亲,伤透父亲的心一样,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破坏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更加连自己的生命也破坏了。因此,你需要回转,需要醒悟过来,需要起来,返回神的身边。